太閤立志傳
本能寺之變後,正在備中(岡山縣西部)與毛利氏作戰的羽柴秀吉,迅速與毛利和談,並以五天的時間,從備中高松城(JR西日本吉備線備中高松站)急行軍到達尼崎(JR西日本神戶線尼崎站,位於阪神之間),稱為「中國大撤退」。此舉令明智光秀措手不及,兩軍在山崎(大阪府三島郡島本町山崎,JR西日本京都線山崎站,大阪府與京都府交界處)展開戰鬥,秀吉獲勝,是為「山崎之戰」。
- May 04 Mon 2009 23:10
安土桃山時代:太閤立志傳、太閤檢地
- May 01 Fri 2009 00:56
戰國時代:大航海時代、信長之野望
大航海時代
1467AD開始的應仁之亂為戰國時代揭開序幕。同一時期,1492AD哥倫布發現新大陸,1494AD達伽馬繞過非洲南端好望角到達印度,開啟了大航海時代。十六世紀西班牙將菲律賓置為殖民地,葡萄牙則把印度西岸果阿及中國澳門設為根據地。
1543AD一艘澳門往寧波的葡萄牙商船漂流到種子島,領主種子島時堯開始研究並生產鐵砲(火槍),這是日本人接觸歐洲文化的開始,也是鐵砲改變日本軍事思想、城堡建築的開始,戰爭內容的改變也形成大者恆大,小割據勢力無法生存的發展。
- Apr 09 Thu 2009 01:00
戰國時代:下克上、戰國大名、領國統治
下克上
應仁之亂後,混亂成為常態,對守護而言將軍的權威已然衰弱,對守護之下的家臣而言,因守護家分身的分裂及國人家臣的叛亂,守護的權威也低落,城市居民與農民也透過一揆的手段反抗統治階級。只要自己有實力,就會想自己站起來,這就是「下克上」,也是長達一個世紀的戰國時代的開端。
- Apr 03 Fri 2009 01:52
室町時代:室町文化、佛教、藝術
室町文化
京都的公家文化隨著朝廷的衰弱,被武家文化與平民文化取代,是為室町文化。武家信仰的禪宗影響了室町文化的內涵,走向深入內在的追求與喜愛閑靜。詩歌「連歌」是多人接力合吟五十句甚至一百句的長歌,到室町時代「菟久波集」是部敕撰連歌集,之後出現俳偕連歌,將連歌的第一句獨立出來。大眾小說「御伽草子」,描述武士、僧侶、平民、擬人化動植物,是一種民間傳說。
- Apr 02 Thu 2009 01:09
室町時代:一揆、應仁之亂、農工商業
一揆
鎌倉末期以來,地頭與名主之下的普通農民愈來愈有實力,畿內及周遭地區的農民開始發展組織「村」,例如負責祭祀的「宮座」成為管理中心,「寄合」就是村民大會,制訂公約「村掟」,並自己行始警察權與裁判權,稱為「惣」「惣村」,有些地方幾個村聯合成「鄉」,工商發達的地方惣就是工商組織。
- Apr 01 Wed 2009 23:35
室町時代:勘合貿易、倭寇
勘合貿易
室町幕府的經濟基礎建立在幾個方面。「公方御料所」「政所御料所」是直轄領地,由譜代家臣管理,收取年貢。另外,幕府初年徵收段錢(土地稅)、棟別錢(戶稅)與關錢(交通要地設立關所收稅),但成效不彰,足利義滿時代改以針對高利貸業者「土倉」及釀酒業「酒屋」提供保護與特權,藉以徵收高額土倉役與酒屋役替代。
- Mar 21 Sat 2009 21:02
室町時代:守護大名、室町幕府
守護大名
守護透過鎌倉末期地方武士互相結合,成為各地最有實力的人物,室町幕府靠他們的力量而成立。足利尊氏除了以前的大犯三條,還給守護新的權力,並任命細川、斯波、畠山等足利氏一族為各國守護。1352AD發佈「半濟法」,將一國莊園年貢的一半交給守護,由他分配給地方武士;至足利義滿時代,不但擴大到全國實行,還將莊園土地的一半割給守護。
- Mar 21 Sat 2009 13:28
南北朝:幕府滅亡、建武中興
幕府滅亡
後嵯峨天皇於1246AD開理院政後,以後深草天皇為首的持明院系統與龜山天皇為首的大覺寺系統,因為爭奪皇位與皇室莊園開始鬥爭,幕府提出雙方輪流當天皇的建議,也藉機左右朝政。當時攝關家也分為近衛、九条、二条、一条與鷹司五家,稱「五攝家」,慕府也藉機介入。
- Mar 21 Sat 2009 02:32
鎌倉時代:佛教、文學、美術
佛教
鎌倉時代的佛教相對於傳統佛教,就有如武士與平民這些新興統治階級相對於傳統的貴族。傳統佛教講求長期修煉與學問的鑽研,也需要許多寺院跟佛像;鎌倉佛教因武士與平民的需要,走簡單路線。法然提倡「專修念佛」,認為只要信仰阿彌陀佛的教義及念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所有人皆可轉生極樂淨土,此為淨土宗;親鸞進一步提倡,只要真心信仰阿彌陀佛的教義,念佛念一次就夠了。他並提倡「惡人正機」,即欲望及妄念深的人是阿彌陀佛要拯救的對象,此為淨土真宗,也就是一向宗。
- Mar 20 Fri 2009 03:24
鎌倉時代:武士的發展、經濟活動
武士的發展
武士開始獲得收入的保障。承久之亂後,幕府勢力伸入國衙領與更多莊園,身為地頭的武士也開始侵蝕莊園領主的權益。由於莊園領主多居住在京都與奈良,故最後與武士妥協,或與地頭簽承包契約,或與地頭劃地互不侵犯,不過武士還是持續蠶食領主的經濟利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