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794AD,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,往後400餘年為平安時代。遷都的原因在於奈良地方舊勢力與寺院的影響力太大,干擾朝廷對寺院與國司等的加強管理政策。
奈良末期開始,律令制逐漸鬆弛,令外官出現,例如勘解由使、藏人所、中納言、內大臣、參議、征夷大將軍、關白等。它們各有其職司,有的是新業務(鑄錢司),也有與舊業務重疊(檢非違使)。

另有補充和修正律令的「格」及行政機關實行細則的「式」,包括弘仁、貞觀、延喜,合稱「三代格式」。

崩毀中的班田收授法拯救不易,被改為每12年才班田一次。

改革未見成效,遷都與征討蝦夷又花很多錢,反而加速律令制崩潰。

攝關政治

平安中期藤原氏做為新興貴族壟斷一切,以做為外戚為手段,856AD藤原北家冬嗣之子良房創非皇族任攝政先例,其子基経884AD光孝天皇即位時擔任首任關白。十世紀後半至十一世紀,除了醍醐、村上兩天皇時代由天皇親政外(延喜、天曆之治),朝政都把持在擁有攝政或關白的藤原氏手中,稱攝關政治,藤原氏亦稱攝關家

攝關家內部亦有鬥爭,兼道兼家兄弟與道長伊周叔姪鬥爭尤烈。道長四個女兒都成為天皇后妃,與其子賴通兩代約50年為攝關政治全盛期,菅原道真一度受重用,但不久即被藤原氏鬥倒。

藤原道長與天皇家血緣關係

日本社會男子入住女方家造成天皇多生在外祖父家中,加上律令制崩毀,為攝關政治興盛的環境因素。經濟上,地方莊園興起,莊園管理人需依附上層勢力生存,上層勢力又向上依附攝關家或皇族,為攝關政治提供經濟基礎。

莊園

私有田地快速增加、公有口分田減少,902AD最後一次實施班田收授法。

此時的農民有些逃亡,為有勢力的寺院神社或貴族耕種,此類莊園稱為「墾田地系莊園」,出現於八至九世紀。也有農民自己擁有一些田地,為免受欺負,這些農民將田地所有權名義上送給寺院神社或貴族(領家),自己就成為莊園的莊官。領家們又將莊園捐給攝關家或皇族(本家),稱為「寄進地系莊園」。

公有田在國司的控制之下,稱為「國衙領」,領内的田也漸漸變成農民私有,稱為「名田」。「名田」這個詞漸漸也拿來形容跟莊園簽約耕種、有下人幫忙的農民,稱「名主」。

租庸調法方面,初期莊園裡的農民都要負擔,後來透過關係一樣一樣免除。最後莊園連國司的統治人民權都可以拒絕。地方上因此形成國司直轄的國衙領與私有莊園兩種勢力,前者也漸漸私有化,惟國司仍定期替換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ij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