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寫這篇奈良時代摘要
看到原作者依田憙家用了將近兩頁篇幅介紹阿倍仲麿
加上之前拼「小倉百人一首」拼圖時也有這號人物
所以就興起了瞭解這位先生的想法


原畫:菊池容齋
 
阿倍仲麿與唐朝

阿倍仲麿(あべ の なかまろ),漢名晁衡(朝衡)19歲時獲選為遣唐留學生,於開元五年(717AD)抵唐,入太學、科舉及第、任官至從三品秘書監,文學修養豐富,獲唐玄宗賞識。36年後欲返鄉,不幸所乘之船遇風暴漂流越南,一行170多人遭殺害,歷經艱險回到長安。安史之亂後官至從二品潞州大都督,770年逝於長安,埋骨中土,享年72歲。他在唐待了53年。

仲麿與王維、李白等詩人很熟,想必平日飲酒作詩皆習以為常,李白「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」詩中有著「身著日本裘,昂藏出風塵」兩句,李白自己就說這日本裘(衣服)就是仲麿送的。仲麿於返鄉前,詩友們在長安為他舉行惜別宴,玄宗、王維等人都贈詩予仲麿,王維即席寫了「送祕書晁監還日本」並序,詩內容為:

積水不可極,安知滄海東。
九州何處遠,萬里若乘空。
向國唯看日,歸帆但信風。
鰲身映天黑,魚眼射波紅。
鄉樹扶桑外,主人孤島中。
別離方異域,音信若為通。

這詩聽來就有點陰陰暗暗之感,可見王維心中挺憂慮,怕是船出海會出事,還希望不要斷了音信。同時,仲麿除了把寶劍(日本刀?)贈于詩友,還做了「銜命還國作」一詩:

銜命將辭國,非才忝侍臣。
天中戀明主,海外憶慈親。
伏奏違金闕,騑驂去玉津。
蓬萊鄉路遠,若木故園林。
西望懷恩日,東歸感義辰。
平生一寶劍,留贈結交人。

可見其夾心餅乾的心境,既難忘聖恩、中土的人情繁華,又思故土念親人。然而,任誰都能明瞭,此時此刻就該歡樂一宵,把中土故人情完整地留在記憶中,把它帶回自己成長的故鄉,與鄉親分享,發揚光大,這才是做為一個人最值得努力去做的人生目標。

只不過王維的擔憂成了真(烏鴉嘴),仲麿搭的第一艘船果然遇到風暴漂到越南。如果是現代,人是死是活,就算是經過這個奇怪的台灣外交部,大概也是幾天之內就可以知曉,不過當時哪可能啊,李白聽到船難,就以為仲麿已死,心中悲痛之餘便做了「哭晁卿衡」:

日本晁卿辭帝都,征帆一片繞蓬壺。
明月不歸沉碧海,白雲愁色滿蒼梧。

如明月者沒回到家,倒是沉進碧海之中,白雲就像是片片我的悲愁心境,籠罩在東方海上。

三笠山之歌

「小倉百人一首」中有收錄仲麿的「三笠山之歌」,是一首思鄉的和歌:

天の原 ふりさけみれば 春日なる 三笠の山に 出でし月かも

starsort網友這一篇文章對這首和歌有詳盡的介紹,不過,其實這首和歌也有仲麿自己的中譯本:

翹首望東天,神馳奈良邊。
三笠山頂上,想又皎月圓。

這座石碑是位於江蘇鎮江古甘露寺所在地,是幾年前建的,上面就是仲麿這首「望月望鄉」,是大陸方面與日本文化交流的一個成果。另外,仲麿也有一首漢詩「長安望月」,內容跟「望月望鄉」挺像的,不知算不算是同一首:

遼闊長天玉鏡升,仰首遙望動鄉情。
猶是當年春日月,曾在三笠山頂明。


參考資料
"阿倍仲麻呂." Wikipedia, . 1 8月 2008, 06:53 UTC. 2 8月 2008, 14:02
日遣唐使與唐詩人友誼深 玄宗李白王維曾贈詩
"送祕書晁監還日本國並序." Wikisource, . 15 9月 2007, 17:17 UTC. 2 8月 2008, 14:28
"哭晁卿衡." Wikipedia, . 28 4月 2007, 15:58 UTC. 2 8月 2008, 15:06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ij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